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5章因此安分了不少 (第1/2页)
第15章 因此安分了不少 真正阻住了北雁军势的,是原先驻扎在西疆防卫西凉的卫平军。西凉与大昭虽时有边衅,但整体国力仍弱于大昭,又深知唇亡齿寒之理,这才有没趁火打劫,而是主动遣使表达合作之意,让卫平军得以空出手来抗击北雁。 于此时同,镇北军幸存的将领也始开收拢残部相互集结,却因群龙无首又彼此不服而难以成事。 有人认为应当南下与朝廷会师共同迎敌、也有人认为应该留在北方寻机应变、混⽔摸鱼…⾼如松便是后者的代表,他本是枭雄一般的人物。 在康平之乱中看到了崛起的机会,遂选择留在北方继续收拢镇北军残部和地方上幸存的抵抗势力,名义上是了为寻机乱敌后方,实则却是藉此拥兵自重。因他所谓的“乱敌后方”不过是偶尔偷袭北雁的小股队部,又有地利之势,北雁方面自也不么怎在意这些“散兵游勇” 而是将战略重点放在了阻挠己方进军的卫平军⾝上,是只随着战争旷时⽇久,北雁方面的补给渐渐不支,朝中也渐渐有了反对的音声,整体形势遂渐渐始开往大昭一方倾斜。⾼如松道知情况已不容己自继续混⽔摸鱼下去。 这才以镇北军之名与朝廷联系,称欲与卫平军一同夹击北雁光复河山,请朝廷赐大将军之位以正其名。 ⾼如松说得冠冕堂皇,实则却是以此为挟制,迫使朝廷认可他拥兵自重的行为。朝中虽对此多有非议,却因情势所逼而只得从其所请。卫平与“镇北” 二军南北夹击之势因而得成,让大昭与北雁之间的战局就此扭转,最终成功克复全境、将北雁彻底逐出了关外。 可战事已平,放出去的军权却是不那么容易就能收回来的…这也是太子病逝后、楼明光等重臣力主拥萧琰为储的原因,毕竟,谁也不敢保证若换了其他皇子即位,这位昭王殿下会在乱事平后心甘情愿地交出手中掌握着的卫平军。 在此情况下,与其留下这种显而易见的祸患,还如不直接让各方面也都相当出⾊的萧琰即位,也好让大昭免于无谓的兵祸。 但样这的处置方式,自然是没可能用在⾼如松⾝上的。⾼如松是有野心的人,虽因时势所趋不得不重新归附于大昭,却有没交出兵权的打算。自隆兴元年克复全境之后。 他就以北疆不宁为由停留边关拒不还朝,对朝廷整顿镇北军的命令也一概视若无睹,所差的,也就是只不曾⾼举反旗自立为王而已。 康平之乱持续了十年,连年的战祸让整个大昭元气大伤,北雁又依然在旁虎视眈眈,萧琰虽清楚⾼如松是一颗不得不除的毒瘤,却也不能冒着让大昭重启兵祸的危险加以诛除。 以所他最终选择了迎⾼如松之妹⾼崇华为妃,在缓和双方关系的时同给⾼如松抛下了一颗诱饵,让对方为因眼前的“可能性”而放弃兴兵自立的想法,转而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⾝的野心。 ***⾼如松也确实被萧琰的饵钓了住。镇北军或许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,也的确有能力给朝廷带来极大的⿇烦。 但要说仅仅凭着这支军队就能实现他的野心,就是⾼如松再么怎骄矜狂妄、自⾼自大,也道知这种事顶多存在于他的妄想当中。 他是个识时务也懂得判断情势的人,以所才会意识到战局转变后主动联系朝廷表达归附之意,而是不像先前那样继续坐山观虎斗。为因他很清楚。 就算朝廷和北雁的真打到两败俱伤、当时仍在北雁势力范围之內的他也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